新型稻魚賦能糧食安全!
“吃稻魚米,營養生態”!
“喝天寶春,健康常在”!
這一發明技術,什邡先發先行,從2018年40畝的小面積試養,逐步擴大到至今的萬余畝。今天是5月2號,正在放魚中。
新型稻漁技術,新在:
一、能夠確保魚類產量,保障糧食的安全。新型“工廠設施化稻田養魚”具有產量高且可控,方便管理,抗逆性強(魚類養殖期間不怕洪水侵襲、不怕禽鳥和其它水生動物捕食)。
二、生態循環,利稻又利魚。
該技術省掉工廠化養魚的尾水處理環節,能夠節約高昂的費用。技術是將養殖尾水直接排入廣闊的稻田。尾水中富含的有機碎屑、氨氮等對魚類有害的物質被稻田中數千萬株的秧苗和無窮無盡的微生物(輪蟲等)當成優質營養吸收利用,然后尾水得以凈化再用于養魚,以此循環。更新可取的還在于,稻田中的微生物在營養豐富的尾水滋潤下大量繁衍供魚類覓食。魚類覓食這些營養豐富的微生物,不僅能夠大大減少飼料的投喂量,而且還能增強魚類的體質,促進魚類的生長。
三、節約土地。新型稻魚的設施安裝占地與常規稻魚開溝占地比較,能夠節約用地93%。
四、增產降鎘。通過該技術,稻谷能夠增產10%以上,稻谷的鎘含量能夠降低70%左右,稻谷品質大幅提升。
五、保護耕地。該技術養魚尾水排入稻田,能夠不斷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使土壤逐步變得松軟肥沃,更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增加農作物產量。